ID537264180

品德形成的过程

品德各心理因素都是通过后天学习逐渐形成的,并且各有其特殊矛盾和

特点。

1.道德认识的形成

(1)道德知识的掌握,是对道德知识材料的领会、保持和应用的过程。

它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道德实践的过程。最初,学生掌握是非、善

恶、美丑等道德概念是同具体的、个别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后来,随着生

活范围的扩大,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特别是从成人那里获得了有关的

道德评价经验,于是就从先前的基础上向前进了一步,开始初步掌握一些粗

浅而不准确的道德概念。再往后,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抽

象、概括,逐渐达到对社会道德现象及道德规范的本质特征的理解。他们开

始能以比较抽象的道德规范来评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并能在新一些

的道德情境中发生迁移,实际是对道德知识的应用。

(2)道德信念的确立,是在已有的道德概念的基础上实现的。道德信念

是知、情、意、行联系、结合的结果。据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地说,小学生

还难以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中生道德认识的

原则性、概括性有所增强,开始从社会意义和人生价值方面要求自己,对社

会产生某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因而其道德行为也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原则性

和坚定性。这表明初中生初步形成一定的道德信念,但具有易变性,道德行

为还不够稳定。而高中学生的道德信念则更加坚定了。其道德信念常常以道

德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与生活理想、职业理想相联系的道德理想,在其道

德动机中占有相当的位置,表现为对自我行为的反省性、监控性和调节性的

增强,但还残留着动荡性的特点。

(3)道德评价的发展,是与前二者相适应的。道德评价的过程,贯穿在

道德认识发展的始终。学生经常进行道德评价,有助于提高道德认识和道德

评价能力,增强调节、支配自己道德行为的能力。道德评价也称道德判断。

①初中学生的道德评价最初比较注重行为的效果,以直接后果如何来衡

量行为的是非曲直等,尔后才随其各方面的提高而开始注重动机的分析。只

有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才能够逐渐把道德动机与行动效果结合起来进行评

价。

②初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往往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他们对别人的评价比

较深刻,而且严格,反之,对自己的评价则比较笼统,而且表面化。只有到

高中阶段,学生才能较为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

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等能力。

③初中学生的道德评价带有较大片面性,往往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好做

绝对性表态,而且他们的道德评价具有情境性,不稳定,易变化,只有到了

高中阶段,学生的道德评价才开始带有全面、客观、深刻、发展的性质,开

始辩证地评价现实。

2.道德情感的产生与发展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人们在认识道德现象,

进行道德评价和考虑怎样对待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而总会产生某些情感

上的体验。道德情感大约在儿童两岁以后开始发展起来。幼儿时期,道德情

感的主要特点是:最初与行为后果相联系,而后才逐渐同一些概括化的道德

标准相联系。学龄初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开始能用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

的行为,这时,责任感、义务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都有了新的发展。

但是,这种情感形式基本属于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欠概括性和自觉性。到

了青少年时期,道德情感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刻性也在不断增加。

3.道德意志的发展

儿童道德意志的发展有两个层次,即抗拒诱惑、勇于牺牲。儿童首先从

抗拒各种诱惑刺激,约束自己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避免违反社会的禁忌方面

开始形成自己的道德意志力。在此基础上可以发展更高层次的勇于牺牲精

神。这两个层次主要表现为控制力的发展和言行一致的两个方面。小学生比

起幼儿来虽有明显的控制力,但抗拒诱惑的水平还是较比低的;道德行为有

时表现出言行脱节现象。到了少年期,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儿童的有了进

一步的发展。在中学生中,言行一致或不完全一致的占多数,言行脱节和道

德水准很低的是少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忘我学习和工作等属于勇于奉

献,是道德意志发展到高水平的表现。

4.道德行为的发展及其习惯的形成

儿童随着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的发展而在道德行为方面也有

了相应的发展。这种道德行为的发展大体是经历了从模仿、顺从到心理趋同,

再到自觉行为的过程。

道德行为的反复出现便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它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相联

系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养成道德习惯,就使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

化为内在的道德品质。据资料表明,养成道德行为习惯的学生,60%是在初

中,20%是在高中,余下 20%在高中毕业时还不行。


评论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