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沈阳家教网-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及其作用

人类社会的交往是靠信息的交流得以实现的。一般说来,这种交流可以

分为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两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言语交流是最主

要的交际手段,“而大部分非言语交流不是代替言语而是伴随言语”(克

特·W·巴克语)出现。但尽管如此,非言语交流却具有言语交流取代不了的

价值。在有些情境里,利用非言语进行交流,其效果远胜于言语交流。加拿

大著名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认为:在交往中,有时词并不很发挥作用,它们

必须辅以非言语的符号,没有它,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非言语交流之所

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主要是由非言语自身的两大特点决定的。

首先,非言语的信息容量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是大是小,在很大程

度上依赖对方的感受。

其次,非言语自身的含义具有一种模糊性和随意性。它不像言语表意那

样比较明了固定,但作为非言语信息的接受者来说,却能把这种模糊变得相

对清晰。当然,不同的接受者从中“破译”出来的内容含义和清晰度可能是

不一样的。这种差异,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第一:信息接受者当时的心理背景。其中主要是指接受者的活动状态、

心境和认知结构。

第二:非言语信息的自身形态。

第三:交流时的场景与气氛。

所以,对于同一种非言语信息,不同的人,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理

背景和不同的场景气氛中的理解和感受都可能不一样。

人类动作除了聋哑人使用的手势是预先编制,供人们有意识学习的以

外,一般交往中,人的动作都是随意的和偶然的。然而,人的任何动作都是

人作为一个整体在神经系统各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对外界的反应,而且同一民

族同一地区的人又不受相同文化的影响,所以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

学角度看,人的神态动作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心理学

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共同开创了一门新的学科:举止形态学(Kinesics),

专门研究人的举止神态语言的规律,取得了一些饶有趣味的成果。举止形态

学的研究有两个重要方面,其一是分别研究人类各种动作在思想交流过程中

的表现和作用,其中主要是眼睛、空间距离和坐立姿势及位置的作用;另外

还有声调变化、头部运动、手和脚的运动、鼻和唇的运动、手势、步态、沉

默、触摸、呼吸、服饰等各方面非言语行为的研究。其二是从总体上对非言

语行为的作用开展综合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侧重于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的

关系。研究认为:非言语行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作用: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

行为;代替言语行为;表达言语行为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以头部运动为

例,可以说明这三种作用。在表示赞同时,人们往往点头以示同意;如果人

们实际上不同意,却必须显得同意时,他可以嘴里说是,同时却不赞成地摇

头,这种时候他可能根本不意识到他正在用非言语信号暴露他的真情实感。

这样点头,摇头就起到了支持和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关于非言语行为对言

语行为的不由自主的否定,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罗依特说得很好,“没有

一个凡人能不泄露私情。即使他的嘴唇保持沉默,但他的指尖却会喋喋不休

地泄露天机。”事实确是如此,一个人可以成功地控制面部表情,显得镇静

自如很有自制,但不时拍打着地板的脚,却无意中流露出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非言语行为的第二方面作用也可以用点头所起的强调作用说明。在有力的点

头的暗示下,即使不说话,人们也会领会其中的赞同信息。同其他人说话时,

点头还能起到鼓励别人继续说下去的作用。头部运动还可以说明非言语行为

的第三方面作用。当一个人头部出现微微失去控制的痉挛运动时,可以说明

那个人处于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紧张状态,人在盛怒之下会出现这种情况,

而一个心情轻松的人他的头部动作就显得轻松沉着。非言语行为能有效表达

言语无法表达的情感,这是它的独到之功。因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通常不是

由他说什么,而是从他怎么说的方式中表达的。例如,“我恨你”这样一句

话,在音调、眉眼、躯体动作的配合下,可以说得咬牙切齿,也可以说得令

人肉麻。

一般情况下,非言语行为与言语行为是同时作用,共同完成交流任务的,

所以除了特殊情况,没有必要人为地使非言语行为绝对脱离言语,当然也不

存在绝对离开非言语行为的言语行为,但是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在人类交流中

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后

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音调+55%面部表情。从这

一公式看,属于非言语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至少与言语作用是平分秋色

的,如果按有些举止形态学专家的分类,把音调归入非言语行为的话,那非

言语行为的作用就更为可观了。怪不得有个社会学家说:“言语是可怜的,

你要使肺充满气,使喉中裂片振动,再动嘴,去振动空气,使空气再去振动

我们脑袋中的一对小膜片⋯⋯然后我们的大脑才能大致捉到你的意思。这是

多么曲折、多么浪费时间啊!”事实确是如此,如果人类交流全部由言语来

担当,那将是多么迟钝啊,幸好人类还有非言语行为这一工具。

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行为的作用归纳为三个方面:影响言语传授;影

响师生关系;影响纪律,加强教师对班级的控制。

根据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非言语行为的作用首先是可以引起

学生的注意,使之集中于言语所指向的内容;其次可以补充、加强甚至代替

言语,使它更加明确,有力,精确,关键地方能够得到强调;第三,以非言

主等行为伴随言语行为,可以使学生在接受言语信息的同时,得到生动的形

象。从心理学上说,这样,就能使多种形式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大脑,

可以刺激大脑两半球同时活动,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和谐的统一,这

样产生的多种神经联系能使理解更为深刻,记忆更为牢固。另外,特别要指

出的是言语传授中教师情绪对学生的感染问题。教师对讲授内容的热情和兴

奋,固然可以在言语中为学生接受,但更多的是通过举止神态语言传递的。

有些研究发现,进入角色、感情充沛的教师,将身子倾向学生,脸上就更富

于生气勃勃的表情,他的言谈也更充满激情和兴奋,这样他的姿态就更容易

使学生感受到他的情绪,帮助学生自觉掌握讲授内容的精神实质。因此,教

师在讲课时,必须在注意教学语言的同时,充分估计教学姿态的效果。就教

师必须作些即兴表演来说,教学确是一种艺术,但如何表演才能打动人心,

却是一种科学。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充分发挥非言语行为

的作

非言语行为在课堂上还是一种极为微妙的沟通师生感情、加强师生联系

的工具。应该建立这样一种观点,对教师来说,除了一个言语的教室以外,

还存在着一个非言语的教室。任保一个在教室里呆过的人都知道,学生间存

在着一种完全有意识的非言语交流活动,他们之间的挤眉弄眼,搔首抓耳,

都有着某种确定的意义,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时,他们就用这种方式交流,从

而联结成一个无声的整体。教师如果意识不到这种交流的存在,那他就根本

没有看到另外还有一个教室存在,如果他看到了而不懂,无法参加这种交流,

那么他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教室。敏感的教师都知道学会学生的这种语

言,用来发展自己与学生关系的重要性。他们观察学生的动作,然后按照学

生的习惯加入他们动作,适当的时候使用学生的语言同学生进行无声的交

流,这种做法称为“姿势的共鸣”。人与人之间有了这种“共鸣”,就会产

生一种朋友似的无意识一致行动的方式,师生间有了这种“共鸣”,就会使

学生觉得教师是他们中的成员,师生间无形中就会有更多默契。

眼睛是非言语行为的主要工具,课堂上师生关系常常靠眼睛来建立和维

持,因此教师应懂得如何使用眼睛。教师的眼睛看某些学生的频率,反映了

教师对他们的好恶。举止形态学的研究发现,相互喜欢的人相互注视的次数

要比相互不喜欢的人更频繁些。一个人对一群人中的一个给以更多的注视

时,旁观者认为这意味着前者对后者比对其他在场的人更喜欢。因此,教师

对自己偏爱的学生必须避免过多的顾盼和提问,以免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

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也影响他同班级的关系。如果他经常站在某个同学边上

或站在某一群同学中,就会使其他同学产生一种受冷落感。教师在教室中如

果是一直站在讲台前,那么这位教师实际上是在严肃地与学生保持着一段距

离,他维护的师生关系是正式的。如果他来到学生中间,那么师生间就会产

生一种直接的更接近的感觉,使进行交流的要求加强。举止形态学的研究证

明,人们都易于同坐在自己一边的人交流,人们与坐在同侧的人交流比同坐

在对面的人交流会更自然更舒服些。

非言语交流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一条重要交流线,熟练掌握和运

用它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大凡优秀的教师除了具有较好的言语能力

外,都很重视非言语交流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

柯就曾明确指出:“高等师范学校应该用其它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

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看等

等‘细微末节’⋯⋯这里,我们就会触及众所周知的演剧方面以及舞蹈方面

的技巧;运用嗓子的技巧、声调、视线和动作上的技巧。这一切,对教师来

说都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然而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在对师范生的能力培养和要求上,往

往把非言语交流的能力忽视或遗忘了。致使不少的毕业生走上讲台,显示不

出一个教师应有的仪表风度,不会分配自己的注意力,顾得了讲课,就顾不

了控制课堂秩序和信息的反馈,有的甚至根本不敢看学生⋯⋯。像这样只顾

自己“背天书”,而不管学生的教学怎会有好的质量效果?


评论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