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家教-教师讲解中的传播意义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讲解,教师不仅是信息的发出者,还是接收过程的监

控者,讲解效果的反馈者,这才是讲解的全程意义。这里所说的讲解,不仅

是课堂教学中的一次性讲解,而且是学习全过程中的多层次上的讲解,不仅

包括共性的集体性的讲解,还包括特殊的、个别性的讲解。

有效的教学传播,强调接受者的参与。例如,接受者应当利用诸如口头

问答、提问、动作和表情等各种方式,对所传的信息内容作出反应,并将反

应信息传回到传播者那里,以便让传播者了解信息被接收的情况,及时调整

教学,达到成功的目的。讲解者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才能使讲、听

的师生双方产生一种互动的效果。如果教师在集中式的教学中一味采用权威

性的表达方式,不考虑学生的感情和积极意见,学生的作用只是注意、追随

和吸收教师的语言,学生就成了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讲解中可以适当采取

一些分散的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

的相互作用。比如回答学生的问题,规劝任性学生,鼓励沉闷学生的参与,

激励并引导学生讨论,都可以加强传播的效果。

讲解的传播意义还非常重视信息传递中干扰的克服。传播过程中的干扰

指的是:使媒体传递的信息产生失真的各类因素。讲解中的传递干扰,一是

表现为讲的一方。比如讲述内容模糊不清、容易引起误解的材料、多余的口

头语、混乱的言辞以及分散学生注意力的行为,都是教师引起的传递干扰。

二是表现为听的一方。比如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个人预备知识的不充足,

纪律问题等都是由于接受者内部引起的传递干扰。传递干扰的克服,要求教

师讲解教材要清晰流畅,发出的信息既符合它本身的逻辑结构,又要符合学

生的心理结构和水平方向,而且还要有效组织、激发、唤醒、鼓舞学生,以

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传统教育中的讲解,比较注重“讲方”的发出,而忽视“听方”的接收。

教师追求对教材讲解的深透,而较少分析学生的实效。

一些教师在内容传输时,习惯于教学信息的直线到达,他们常常在课堂

上从头讲到尾,认为要讲的都已讲到,教学就完成了。这就忽视了课堂交流

应有的停顿和反复。停顿,可为学生提供安静的机会,便于他们思考、鉴别、

消化和组织听讲的内容。停顿给交流以一定的节律,使之不致于速度过快、

平铺直叙和一成不变的形式。反复,有助于教师重新构思语句或组织思想,

以便学生队不同角度去看,变得易懂。反复使学生有第二次机会接触可能遗

漏了的重要内容,而对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则给他们进一步观察认识事物

的机会。当然,这里的反复不是讲述语言的简单重复,而是为解决学生听讲

中问题而进行的第二次深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能根据不断变化的需要、心

境和环境调节自己的授课方式。美国数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在谈到

这种反复时说:“教学与音乐也有些共同点,不用说,你肯定知道,一位教

师不能只把话说一遍或两遍,而往往要说上三遍、四遍乃至更多遍。但是毫

无抑扬顿挫地把同一句话不加改变地重复苦于遍是讨厌不堪的,并且适得其

反,破坏了本来的目的。你可以从作曲家那里学会怎样做得更好些。音乐的

一种主要艺术形式是‘变奏曲’,你可以把这种艺术形式从音乐移植到教学

上来。你第一遍可以把话说得十分简单;第二遍稍加变化地重复一次;第三

遍重复时又略添新的色彩,如此下去,结束这段讲话的时候,你可以回到原

始最简单的说法上来。另一种音乐艺术形式是‘回旋曲’,当你把回旋曲的

形式从音乐移植到教学上来的时候,你可以把一句极为重要的话稍加改变或

原封不动地多次重复,但是左两次重复之间,你插进一些适当的对比说明。”


评论
热度(3)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