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要求

一、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相结合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由知到行形成正确的行为品德,需从道德认知出

发。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知、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重要阵地。

它较为系统、生动地传授日常行为规范伦理,教育内容针对少儿的身心特点,

它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相一致。思想品德课教学对小学生进行道

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观念教育,把握“纲”的目标,结合“规”的要求,

通过“本”的范例,从知道一个故事,悟出一个道理,训练一个行为,让学

生从原有道德认知基础出发,经过学习,逐步发展而产生新的认知水平,以

此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教学中要充分注意渗透情感,激发动机,创设情境,

通过小品、故事、谈话等,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从道理上懂得应该做什么,

怎样去做,为什么这样做,并从感情上产生道德行为的意向,萌发正确的行

为动机。在指导学生行为的教学过程中,要“知”与“行”相结合,“情”

和“意”相融洽,不断诱导学生的良好行为动机,在学生稚嫩的心灵中播下

文明行为的种子。同时要注意课内外结合,让学生参与学校各类教育活动,

在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生活劳动习惯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在生活实践中

巩固道德认知。要引导学生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上做好公

民。

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养成教育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有其积极意

义,因此要把行为规范教育与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起来。古代蒙童教育强

调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与习惯,孔子认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都强调“养”对儿童的教育作用。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自强不息、发愤忘食、

勤劳俭朴、尊老敬贤、诚实守信等与当今学生道德规范是一致的。当今道德

教育要寻找最佳结合点,使传统美德融于现代美德,增强当今良好道德规范

的建设。学校教育工作应将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赋

予新的生命力,让学生在学习传统美德,吸收精华养料,提高认知水平的过

程中,能将受到的教育内化为信心和活力。优秀道德文化一旦在学生品德形

成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就能比较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根据学生在

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社会对其的道德素质要求,还应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形象教育,既陶冶情操,又开阔视野。如用《东

方小故事》中活生生的形象,向学生宣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寓言故事中讲

做人的道德,对学生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新三字经》融合古今美德典范,

以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为歌,将人们的社会生活规范化,尤其对学生更具有吸

引力,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同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具体表现为中华传统美德精神直接作为课文的中心思想,以中华传统美德的

道德力量,塑造学生的人格,指导学生的实践。可以说,以中华传统美德作

为教育内容熏陶和提高当代学生的道德素质,构成了现行德育的基本内容,

有其积极性和时代性。

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学生品德测评工作相结合

以品德测评为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学校德育管理过程

中的重要一环。品德测评伴随于学校德育过程,发挥了对学生行为品德教育

的管理功能,能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品德测评过程要富于教育性,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掌握指标,并理解其涵义和要求,能明确自己的努力目标,

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促进自我要求、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做有利于他

人、有利于集体、有利于自己的人。测评指标要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必须

知与行相结合,既要沟通思想,更要注重行为表现,规范学生的言行,抑制

学生的不良行为。测评要发挥自律功能,及时矫治学生的行为表现。品德测

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在良好氛围中,倡导良

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将学校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行为规范的养

成是一个渐进过程,使学生在自评、互评基础上,互相交流、学习、帮助、

提高,使教育效果得到有效的信息反馈。学生在测评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这样可得到自我教育,提高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能力。

品德测评有助于克服品德评语的简单化、概念化,便于学生今后发扬优点、

克服缺点。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进行分析,对学生品行进行综合评定,便于教

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对学生做出客观全面的评价,使学生在测评中看到自己

的进步,充满自信心和愉悦感,启动学生要求进步的内驱力。品德测评也为

评选优秀学生提供了依据。学生的测评工作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和文

明习惯的养成。

四、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品格,包括自制力、毅力、坚强、积极进取和诚实守

信、谦虚等。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就要从学生的实际

出发,尤其是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而不仅仅是从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生

活经验出发。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良好的

心理品质。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把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具体化。

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稳定的

情绪和良好的性格。为此,学校要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发挥集体的作用,

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学习、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同时,

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学会愉快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要传授心理疏导方法,让学生学会保持良好的情绪,克服害羞、胆怯、孤僻、

封闭等心理障碍。现在学龄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他们是“小皇帝”、

“小太阳”。保姆式的教育,弱化了他们的生存意识,使他们缺乏自信,有

时形成适应性障碍。学校要在教育环节中,充分重视和加强心理辅导工作,

提高学生个性心理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协调能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学生

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与心理健康教

育相结合,从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五、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教育是诸因素综合的结果,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家庭

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是巨大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中的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怎样做人是

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学校教育是主渠道,同时,学

校有义务担当起指导家庭教育的职责。学校教育必须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学校必须重视家庭教育,指导进行家庭教育的科学方

法,让家长较为系统地接受并形成良好的家庭道德环境,以共同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道德认知。要使每个家庭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更注重培养学生良

好的品行。学校可采用不同形式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

育同步。针对某些家庭偏重学生的智力培养,忽视生活能力的锻炼的问题,

学校要给予家长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学习品

质的培养和行为品质的提高。家庭教育促进了校内外教育的迁移,与学校严

而有序的日常规范教育一样,其目的都是要引导学生做个身心健康发展的好

孩子。良好的家庭教养,也为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打下基础。因此,为造就

一代新人,学校、家庭教育应密切配合,重视学生的文明行为素质的养成。


评论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