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教书育人中的“点”、“时”、“度”

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工作,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其特点是“渗透”。因此,我们必须结合教学工作特点与实际,研究其“渗

透”的方法与规律。

1.找准育人“渗透点”

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教学中的思想

教育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

的“育人因素”,大多寄寓于知识之“宅”中,呈“隐”性状态。只有充分

驾驭教材,入其“宅”,才能悟得其“育人”之真谛,探寻到这些“潜”于

知识“地下河流”中的“泉眼”——“育人点”,即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

最佳“融合点”,这就是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而学生是教学

工作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教书育人”必须既要遵

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

教育才能直“渗”入心田。育人的“渗透点”是伏着在课题中,或伏着于课

文的重点词、句、段中的,但均属虽“隐”却“明”的“明点”。只要教师

用心钻研教材,是不难发现的。还有育人“渗透点”则“溶”于知识之中,

是彻头彻尾地“隐”而不见,教师须“潜心”地钻研教材,才能探寻到这些

渗透点。

2.把握好育人渗透“时机”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也是各学科思想教育之源。教学中思想教育的“渗

透”,必须从教材出发,才能觅到源头——“渗透点”。引出源远流长的“活

水”。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一厢情愿来随意

安排。也就是说施教者有了“渗透”这一明确的目标意识并以此为指向成功

地挖掘到了“渗透点”,还不行,还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的位置、

层次、地位来安排教学过程,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

思想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

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

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知识教学于不顾,牵强附会,

“强行”渗透,“冲击”教学;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或敷衍

了事,或“时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

产生出 1+1<2 的负效应。教师的教学本领、艺术之所在就是如何依据“文

路”(教材)顺应“学路”(学生)设计“教路”(教学),匠心独运地创

设出“点”(渗透点)、“时”(渗透时机)、空(渗透(氛围”)最佳结

合的“时机”,产生出 1+1= 2 的正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

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

法,发挥美育的特殊功能,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人的效果。

3.掌握好育人渗透之“度”

如果说找准“渗透法”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那么把

握好渗透的“时机”则是为了解决什么时间、怎样“突破”的问题。显然,

教学中的“渗透点”与最佳“时机”的结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

教学与思想的教育两不误,还要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二者关系。学生的思

想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而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更具有特殊

性。因为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

佳;而过“度”则又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了政治课、思品课等。这就要求

教学中既不可偏颇任何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即处理好渗透的“尺

度”,做到既“到”位而又不“越”位。

综上所述,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确是至关

重要,大有学问。选准“渗透点”是渗透的“重点”,把握好渗透“时机”

是渗透的“难点”,掌握好渗透的“尺度”则是渗透的“关键”。教师只有

做到因“地”(学生)制宜,因“材”(教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

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

教学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教书育人的主体效果。


评论
热度(1)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