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沈阳腾越家教网-“发现法”教学程式

沈阳腾越家教网-“发现法”教学程式

“发现法”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方,启发式谈话这个名称,来源于希腊

“我发现”一词。可见,那时的“我发现”与“启发式”是同义语,这足以

证明它与启发式一起诞生,到现在已有几个世纪了。启发式里的“发”就是

自我发现的意识,它在启发式教学方法运用过程中得到孕育和发展。因受到

旧教学论束缚,所以几世纪以来没有得到独立成法。然而在“知识爆炸”的

今天,“发现法”应运而生。那是本世纪 7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布鲁纳在他的《教育过程再探》中明确提出了“发现法”。他说这是从下述

思想推演而来:自行寻找事物乃是一个人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照书本的样

子,把事物组织起来的一种活动。从此,发现法独树一帜,自成体系,逐步

推广,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视和应用。

在同一时代,前苏联的教育家赞科夫在他追踪试验 20 多年过程中,总结

出的教学与发展的理论也同发现法教学有相同之处。他反复强调要“在学生

的发展上下功夫”。他所说的“发展”还是以智力发展为主的:“我们的时

代不仅要求一个人具备广泛而深刻的知识,而且要求发展人的智慧、意志、

感情,发展人的才能和禀赋。”

无论是布鲁纳的“发现”还是赞科夫的“发展”,其目的就是一个,把

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又有较高智慧的人。这就是他们观点异曲

同工之处。

“发现法”是发挥学生智力的潜力,培养他内在动机,巩固记忆最好的

教学方法之一。

1.基本原理

发现法是一种学习方法,通常称为发现学习或问题教学法。就是让学生

独立工作,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掌握原理的一种教学方法。

探究思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前人已知经验的前提下探索未知的一

种思维能力。探究是发现的前提。布鲁纳指出:人们只有通过练习解决问题

和努力发现,方能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一个人越有实践经验,就越能把学

习所得归纳成为一种解决问题或调查研究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他可能遇到

的任何工作都有好处。学生如果获得了一定的探索未知的能力,将来出校后

就有能力去解决未来工作中出现的很多新课题。这一点是旧教学论所不能做

到的。

探究活动最宝贵之处是求异思维和创造想象,求异思维关注现象之间的

差异,旨在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求异

思维对一些平常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有疑乎心,而发难与于”,有怀疑就

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可贵。创造想象与求异思维比翼

齐飞,它经常以幻想与假设的形态载浮思维向未知王国进发。

心理学家认为创造思维是人类心理的高级过程,它是在现有资料的基础

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全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所未解决的问题的思维过程。

发现问题是创造的前提。如高斯在运算 1+2+3+4+⋯+100=?一题时,他首先

发现了 100+1=101,99+2=101⋯50+51=101,正好是 50 个 101,所以他得出

101×50=5050。这就是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创造思维

就是灵活的思路、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假设、巧妙的实验及敏锐的观察力,

善于抓住关键,检索自己头脑仓库中的信息,简捷迅速、准确无误,犹如探

囊取物一样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布鲁纳认为,人类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检索。检索的关键在

于组织。说得清楚些,也就是知道到哪儿寻找信息和怎样去获得信息。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有四大功能区:从外部世界接受信息的感受

区;集存与整理感觉的存储区;思考并加以评定信息价值的判断区;以科学

思维(包括特殊程序)综合新的与原有知识的想象区。要想开发大脑智能潜

力就必须充分发展大脑四个功能区的协调艺术和整体作用。选择摄取外界信

息;筛选存贮的记忆;选择制定最优对象(判断区原有选择因素);选择想

象区的方向,这就是认识规律,这就是发现法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2.四个阶段

(1)创设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产生矛盾,提出要求解决或

必须解决的问题。思维由问题引起,疑问是发现之母。如一位教师在讲《小

白花》这篇课文时,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和文学语言的描绘,使学生产生

浓厚兴趣,引起美妙的联想,再现教材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这篇教材是描

绘 1976 年 4 月初首都人民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情境。但这一历史事件

离学生生活比较远,怎样使学生有所感受呢?教师出示一张放大的当时拍摄

的照片,先给学生以强烈的真实感,随后放录音,让学生边听边看,使学生

对课文中描写的整个天安门广场花山人海的情境有个感性认识。接着教师又

选取了以悼念周总理为主题的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几段乐曲,再现面对纪念碑

向周总理默哀的情境。随着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了

课文中描写的那个情境,此时,课文中的语言成了师生的共同心声。读完课

文教师要学生用“天安门广场”说一句话,描写当时的情境,学生们的想象

很丰富:“天安门广场上静静的”“天安门广场上国旗低低地垂着,松树挺

立着,金水桥下的河水呜呜地哭起来了”⋯⋯

(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某些材料,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解答的

假设。如六根火柴要摆出四个等边三角形,这首先就得提出每一根火柴得是

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边(因为四个三角形得 12 条边。12÷6=2,这就是必须一

根顶两根用,在这个假设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摆出来)。又如,有的教师经

常给学生出这样思考题,一个桌子四个角,砍去一个是几个角?学生经验中

4-1=3(角)。对不对呢?很多人都说不对,说是五个角对。这不尽然,有的

学生提出假设,这个问题答案是 3 个、4 个、5 个角。提出这个解答的假设是

一种通过发现得出创造性的结论。正是这富有创造性的假设,像一把金钥匙,

打开了科学迷宫的大门,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和新的天地。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解决问

题最终要靠实践的检验。创造性思维也必须靠实践来证明它确实开创了科学

的新方向,开辟了科学的新天地。如何检验自己的假设也是一个创造性问题。

这一阶段,使学生在领会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的机能得到

锻练和提高。

(4)根据实验获得的一定材料或结果,在仔细评价的基础上引出结论。如一

位教师在教“分数除整数”时让学生观察 8 和

40

5

这两个数。学生答 8 是整数,

40

5

是分数,但都是一个数。

4

5

÷2 和

40

5

×

1

2

意义如何?学生回答:意义相

同。那么把

4

5

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一份是多少?这两数中间是否能划等号?

学生回答:“可以。”学生认为两个数形式不同实质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得

出结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以这个

数的倒数”。学生发现了这个规律。

总之,教师在应用发现法进行教学时,首先要在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的

基础上,对教材做出计划,把教材划分为一个一个的发现过程,制定出具体

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要进行得顺利,关键在于恰当地确定学生力

所能及的“最近发展区”。只有教师给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最符合学生实际

水平,只要跳一跳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探索和智力才能,才

会得到发展。这时学生就会经过独立思考、亲自去发现教材中那些隐含的东

西,概括出结论,使这些新知识很快纳入自己认识结构系统里去,把知识变

成自己智慧的财富。


评论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