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537264180

行为规范与学生素质

1.“行为规范”训练与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公有

有着密切关系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

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任务,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

“行为规范”的教育训练,就是为了适应这个需要。

“行为规范”并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

习惯是日积月累,反复教育和训练的过程,必须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寓

大于小,由小及大。过去,我们往往提出很高的要求,却忽视低层次的道德

行为教育,以致有些小学生升入中学、大学或走上社会后还要补道德课,有

些学生和走上社会的青年人至今仍不能做到在公共汽车上给老年人、病残者

让座。随地吐痰,乱扔脏物,在公共场所起哄,在历史物上乱涂乱刻,不珍

惜劳动成果等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随时可见。这些都是缺乏做人的基本功

的表现,是“四有”公民所不应有的行为。而“行为规范”正是从这些最基

本的道德教育做起的。如果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这样教育下去,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就会大大促进我们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四有”公民的培养。

2.“行为规范”训练是《学生守则》的具体化,是搞好道德教育、

树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措施

众所周知,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合格公

民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道德教育不能停留在空

洞的说教上,必须见诸行为。这就需要有一个“行为规范”。有了规范,学

生的言行有所遵循;进行教育和训练也有了依据。《学生守则》具有道德规

范的性质,但还不是具体的行为规范。“行为规范”要比《守则》更加明确、

具体、有针对性,它能告诉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范围和道德行为内,应该怎样

对待国家和公共的利益,怎样对待家长、老师、同学和周围的人,乃至应该

有什么样的衣着穿戴,文明举止和正当的交往活动。

3.“行为规范”训练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一致的

曾经有过一种观点,认为加强“行为规范”训练培养的学生是守纪型的,

它削弱了创造教育,影响了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力的展开,阻碍了创造精神

的培养。教育的实践表明,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

明,人才最优化结构有三个方面:①合理的知识结构;②良好的智能结构;

③积极的个性特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

的智能结构,积极的个性特征也就成为无本之木。而学习习惯的培养则正是

“行为规范”教育训练的重要内容。

比如:生活的规律化,可以在大脑的兴奋和抑制的活动中建立起具有一

定节奏的动力定型。让学生建立一个合理的生活方式,培养其良好的习惯,

会增大兴奋抑制活动的机能,有利于孩子正常发育。特别是当前在独生子女

越来越增加的情况下,学生智力因素之间的差异不是那么明显;积极的个性

特征——非智力因素却有明显差别,如:学习的兴趣、坚韧而拔的毅力、克

服困难的意志、对劳动的满腔热情等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是培养具有创造才

能所必需的素质,也正是“行为规范”训练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人才是一个复合体,具体的人才是各种各样的,居里夫人是人

才,华罗庚是人才,同样雷锋也是人才。现在,人才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

了。而“行为规范”的核心,就是要引导儿童们像雷锋那样去做人。

因此,制定“行为规范”不意味着用繁文缛节缚束学生,搞“封闭式”、

“保姆式”那一套。恰恰相反,在实施“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

的主动精神,提高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能力。

所以,“行为规范”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不可分割的。

4.“行为规范”训练是更新教育思想的需要和体现

更新教育思想是“行为规范”训练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正确思想的指导

下,“行为规范”训练才能取得成效。因为学生有了道德认识,并不能保证

一定会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从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来看,更主要的是怎样把

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固然重要,但道德教育的着重点,应放

在培养道德行为上,这里存在着一个教育坡度。而过去一个阶段教育的弊端

之一是忽视道德行为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忽视了低层次的道德

教育,造成了学生言与行,认识与行为脱节的情况。比如:学生年龄越小,

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越大。这里,主要

不是年龄特征问题。如果说有年龄特征问题的话,那只是由于:年龄越小的

学生,行为比较简单,比较外露,他们不善于掩蔽自己的行为;而年龄较大

的学生,行为比较复杂,也日益学会掩蔽自己的行为。这又存在着一个训练

上的难度。

怎样把握教育上的坡度,解除训练上的难度呢?如果只讲一些抽象的道

理或采取管、卡、压、盯、看、跟的办法,常常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更新教

育思想,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是说,行为的培养,有时可以采取从提高

学生政治与道德认识开始,有时可以从激发学生的道德感着手,有时则可以

从磨炼学生意志或训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有时还可采取强化的方式特别是

及时强化的方式,这样做往往有更大的作用,如: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

等。具体从何做起,要根据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情况和教育因素的变

化等条件而决定。


评论
热度(1)

ID537264180

© ID537264180 | Powered by LOFTER